发布时间:2024-06-16 来源:技术支持
根据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的通知》要求,根据“谁执行、谁评估”的原则,德州市水利局作为《德州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的决策执行单位,负责决策后评估工作,编制完成决策后评估报告。
成立了《德州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评估工作组,制定了评估方案。评估内容包含决策执行的基本情况,决策执行中存在的主体问题和原因以及建议等。评估工作按照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分类评估和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规划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改革和管理措施等落实情况做了全面评估,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和对策措施。
2022年6月,德州市水利局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与山东新汇集团联合编制《德州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主要建设任务和特色是“三通六带”。“三通”主要是解决安全发展问题,是德州的创新实践,也是传统水网的提升;“六带”主要是解决融合发展问题,也是现代水网的趋势方向。
为加快推进现代水网建设,制定了《德州现代水网建设项目清单(2023年—2025年)》,总投资209亿元(其中水利投资155亿元),实施6大类100个重点项目。其中,潘庄、李家岸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纳入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重大农业节水供水工程实施方案》,正在按年度资本预算推进;26项工程列入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已完工11项、在建8项,剩余7项计划2024年底前全部开工。
2023年,我们将把项目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坚持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大抓以水系连通为重点的现代水网建设。全市列入省清单项目46项,其中新建项目33项,续建项目13项,年度计划投资52.3亿元。
市本级项目主要有:山东水网“一轴四横”德州市域连通西线引调水项目;德州市城区河道引调水工程;德州市三库连通调水工程;德州市骨干河道引调水工程;马颊河、徒骇河治理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等。
县级项目主要有:全域水系连通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新建平原水库项目;宁津县两库连通引调水工程;平原县骨干河道引调水工程;齐河县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项目等。
通过工程建设,优化水网总体布局,统筹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的科学利用,有效保障全市供水安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新建水库、河道拦蓄工程、配套供水工程及再生水回用工程等,合理调蓄水资源,增加外调水、雨洪水、再生水的利用量,减少输水损失,实现缺水城市不缺水。
工程实施后,将实现“超标准洪水可防,标准内洪水可控,一般洪水可用”的总体目标,基本建成与现代化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洪涝兼治、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防洪除涝保障体系,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明显地增强,为全市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
通过骨干河道滨水景观廊道打造提升工程、河湖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水域空间管控与保护工程,构建起碧水长流、生机盎然的现代滨水廊道体系,实现“宜居城市更宜居”的目标。
马颊河、徒骇河、德惠新河、漳卫新河新建滨水硬化道路,实现至少一侧贯通,沿线村庄可直接通过滨水交通道路上连衡水、聊城,下至滨州方向。潘庄引黄总干渠、李家岸总干渠实现至少一侧贯通,沿线村庄可直接通过滨水交通道路直达德州市区方向,并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和黄河文化带滨水道路牵手。
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水利工作。一是加快立法。2023年1月,《德州市引黄干渠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是该领域全省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为依法治理保护引黄干渠提供了法律遵循。2023年底前,出台全国第二个、全省第一个城乡供水条例,理顺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供水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计划出台《德州市节约集约用水条例》,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已列入德州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地方立法计划。二是从严执法。2023年,计划出台《关于加强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涉水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强化对涉水领域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三是全面普法。坚持普法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2023年3月—4月,组织并且开展“七个一”、“七个进”系列活动,全省首届“节水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德州举行。
大力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努力打造水利科学技术创新高地,推动水利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一是制定行业标准。联合中国灌排水中心,制定《德州市城乡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德州市城乡智慧供水建设指南》等技术标准,从工程建设、工程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水价水费、水质保障、维修服务等方面,建立起一套标准化制度和指标体系,打造平原地区城乡供水现代化的评价规范。二是加快科学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水利AI视频测流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齐鲁水利科技奖二等奖。联合市科技局,加快节水技术和设备研发推广,促进节水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坚持“五水共享”。把高效利用黄河水作为保障基础,把优化利用长江水作为必由之路,把保护利用地下水作为长久之计,把充分的利用雨洪水作为潜力所在,把安全利用再生水作为重要补充,通过五种水源统筹共济,补齐用水缺口,实现缺水城市不缺水。二是水网系统治理。11个县市区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全部纳入市级统一管理,水利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市对县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综合考核,现代水网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同谋划、同建设、同考核。以河流为载体,发展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实现资源保障、防洪除涝、生态宜居、水陆畅行、文化产业等多功能相协同,建设“水路林文景产”综合发展廊道。
实施“十大创新”举措,催生水利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动能。一是实施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二是推进“五化协同”城乡供水现代化。三是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四是实施全市域综合水价改革。五是开展全省引入保险机制应对水利工程运行管护风险试点。六是深化水权水市场交易。七是实施城乡供水管理服务到户改革。八是实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改革。九是探索专项债申报发行“四个一”工作经验。十是推进水利建设项目金融信贷模式创新。
启动德州数字水网三年行动,构建“一大平台、七大应用场景”数字水利系统,实现水网状态数字化感知、水利设施智能化调控、水利业务智慧化管理。“一大平台”,即数字水网调度平台。“七大应用场景”:水旱灾害防御应用场景、水资源管理应用场景、智慧河湖应用场景、智慧灌区应用场景、农村供水智慧化应用场景、水土保持应用场景、水利工程监测管理应用场景。
依托黄河、运河、大禹三大核心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保护传承新形式、新平台,创造城市发展新空间、新优势。重点实施“四大行动”:“两河牵手”综合行动、人文运河创新行动、黄河水乡创建行动、大禹文化传承行动。
水利工程具有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经营收益低等特点,因此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大,加之地方财政紧张,水利项目资产金额来源相对短缺,影响工程的实施进度,水利投资渠道有待进一步多元化。
建设项目区面积大、情况复杂,迁占难度大。部分水利工程规划规划时间长,总投资额度大,涉及项目区域广,项目建设地点多为骨干河道沿岸,涉及村庄较多,工程项目施工及清淤弃土范围较大。项目迁占需各级各部门领导组织并且开展迁占协调会议,部分项目因迁占速度慢,耽误工程进度。
认真分析国家、省投资重点方向领域和有关政策,科学谋划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通过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发行政府专项债券、使用政策性银行贷款、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统筹解决资金问题,切实保障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抢抓“三区三线”划定的机遇,调出水工用地基本农田,解决项目建设土地问题。建立“项目法人+地方政府”迁占协作机制,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开展放线、附着物清点、补偿发放等工作,工程建设到到哪里,拆迁就推进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