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2 来源:相关视频
2008年预计入境运动员以及随同人员和观众大约有75万人。对北京当地食品消费数量会有要求。特别是运动员食品要求更高。但奥运食品的落脚点不是数量,而是安全。为确保奥运食品安全,北京市启动“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运用RFID(非接触式微型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智能读写、加密通信等功能,结合对运输车辆的GPS定位系统和温度、湿度自动记录装置,实现从生产基地经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到奥运村的全过程控制。奥运会结束后,这套系统将用于北京市民使用。这是一个信号,困扰中国多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将从制度上寻求解决方案。
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主要不在流通环节,而在于生产环节把关不严。而生产环节指农业的养殖和种植。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旁边的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蔬菜上市前不进行产地检验,农村小作坊、黑加工点的原料和工艺流程存在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因此解决源头产品安全问题是关键。
就是建立从农产品种养到加工到流通到终端销售全程信息收集和输入体系,消费者能够准确的通过这个系统查询该产品所有环节上的全部信息。知情权得到确认。如果是问题食品,就能做到召回。初级农产品将结束无标识时代,象汽车、电子科技类产品一样做到可追溯和可召回。
“可追溯制度”的发展的新趋势要求打破原有农业、加工业、销售终端的隔断。实现产业融合,原有不确定对象的供应关系被确定的供应关系取代,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这种产业融合将由农业产业化龙头来完成。这将使从事饲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企业将延伸其产业链条,通过资产介入以及合同制约等多种形式。
关注重点:一体化经营的创新将使公司纯收入模式发生改变。公司基本面将出现重大变化。鉴于对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现状分析,公司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业绩将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
2008年奥运会给中国带来消费高峰举办奥运会是一项规模巨大的系统工。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对一国和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以及政府综合能力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同时借助奥运会来拉动消费,推动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振奋国民精神也成为奥运会主办国的一个最终目的。
根据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对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来看,奥运对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推动作用是正面的。对于非耐用消费品,特别是餐饮行业制造和出口也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000年在悉尼举办届奥运会,促进了澳大利亚食品与饮料制造业的增长,并通过出口来体现出来。
上图显示,肉类、饮料与酒的出口在奥运会后持续上升。但水果与蔬菜、油与脂肪、面粉与谷类食品,海鲜和其他食品的出口在奥运会当年达到高峰,奥运会过后出现下降。与此相对应的就是餐饮制造业的就业情况在奥运会也出现下降。
与此同时,奥运会之后,食品进口数量却在持续上涨。这又使澳大利亚国内食品零售业就业与产值持续上升。
这两组图表说明:第一,澳大利亚奥运会对食品消费的促进是非常显著的,无论是消费本国食品还是消费进口食品,消费在奥运会之前和之后都维持了增长的态势。第二,对食品制造业来看,正面影响主要在会前。会后仅有酒类和肉类保持了增长态势。而会后部分产品的出口增长一种原因是出口能力增强,其实是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比如中国的需求量开始上涨。因此我们大家都认为奥运会对澳大利亚食品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与悉尼奥运会具有同样的反应。首先雅典奥运会对餐饮消费的促进都是很显著的。下表显示,2005年餐饮与烟草的消费增幅依然居首位,远高于药品、服装等其他消费品。但是制造业却在奥运会后出现下滑。
食品消费向多元化发展,并且更多的融入国际元素。这也是澳大利亚奥运会过后,进口食品增加的一个原因。
我们可以预计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地发展时期,又是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奥运会食品消费理念、各国食品都会在中国奥运会期间展示,这一些都会对国人食品消费产生巨大影响。影响国人食品消费向多元化、高端化以及国际化方向发展。因此奥运会过后中国餐饮消费会持续升温,同时进口食品数量也将出现持续上升局面。
同时中国是饮食发达的国度,中华美食会借奥运会之机在全球得到普遍传播。这对促进中国食品出口也将产生积极意义。
总之我们预计奥运会对中国食品消费的拉动必然会带动中国食品饮料消费高峰期的到来。
我们也清醒意识到,一国消费水平的提高不能单单依靠一次奥运会的举办。它还是取决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依靠全体国民普遍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国食品饮料消费的增长动力主要还将来自“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而带来的大多数国民消费欲望的增长“。
在发展阶段上中国与希腊和澳大利亚处于不同的周期上。因此中国食品制造业不会在奥运会之后出现停滞甚至下降,而是将维持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态势。
所以我们大家都认为奥运会对于中国食品饮料消费的最大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消费数量的刺激,而在于理念。即安全的理念。
食品安全已经困扰中国多年。表象上似乎没有好转的迹象,孔雀绿、多宝鱼、瘦肉精等事件的曝光令消费者陷入的困惑,不知该吃什么好。实际上中国食品安全状况在逐步好转,但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安全意识增强,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在提高,问题食品的曝光率加大,对食品安全提出更高了要求。
本次奥运会会有大约几十万人奥运有关人员来到中国和北京。安全问题是奥运会组委会首先要解决的事情,这其中就包括食品安全。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就是运用RFID(非接触式微型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智能读写、加密通信等功能,结合对运输车辆业、物流配送中心到奥运村的全过程控制。这套系统在奥运会结束后将继续为北京市民服务。在上海等中心城市,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正在悄然兴起。这给我们一个信号:食品安全问题将从制度上加以解决。这个制度名字叫做“农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实质含义是通过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建立,以信息系统为载体,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终端的全程监控,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生产环节的隐患。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是中国食品制造业的焦点食品从种植、养殖到加工到运输到销售终端,环节较多,在所有的环节都一定会出现问题。而就目前来看,中国食品主要的安全风险隐患在于生产环节把关不严,特别是农产品种养还击。
中国加工业发展快于农业种养殖,不仅指速度,更是发展水平。目前饲料工业、屠宰与加工等行业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设备和管理上的水准都有显著提高。但农产品种养还处于粗放式的分散经营阶段。产业间的不均衡发展造成了产品质量在各环节的不一致。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不可监控,和没有生产标准,就给下游工业确定保证产品质量带来困难。
1、新法规适合使用的范围扩大到所有食品2、不再把食品安全和贸易混为一谈,只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3、要求实行食品供应链(即从农场到餐桌)的综合管理,对食品生产者提出了更多要求。
也就是说欧盟新食品法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技术壁垒,而技术壁垒则开始由重检测,发展到重制度。很重视出口国在食品供应链的综合管理能力,重视食品生产者的情况,简单说是减产出口国食品有没有可追溯性。
我国是农产品大国,肉和水产品产量都居世界首位,肉类产量占全国全球总产量27%。但十年来,中国肉制品出口数量是呈下降趋势的。
重要的原因是出口产品被欧盟的技术壁垒阻挡在大门之外。含违禁药品,检测指标不合格等。
因此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控慢慢的变成了促进中国食品制造业继续发展,继续扩大国际市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可追溯系统包括两个层面:功能,结合对运输车辆的GPS定位系统和温度、湿度自动记录装置,实现从生产基地经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到奥运村的全过程控制。
二是企业层面:比如通威股份打造的“通威鱼”,是通过软件系统和配套硬件设备和人员安置,建立自己企业的从“饲料供给-水产养殖-配送终端”全程可追溯系统。通过在鱼鳍上打标记,记录该条鱼的所有饲料供给者、生产者以及物流者乃至销售者的全部信息。
大约有53.7%的城市批发商业市场与农产品供应基地或生产厂商建立了场地(厂)挂钩制度;有32%的超市的初级农产品由供应商直供,有效促进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有80.4%的农副产品批发商业市场建立了商品进货索证索票和验收制度,超市完全落实索证索票制度;有78.2%的农副产品批发商业市场和70.7%农贸市场建立了商品购销台账制度;其他的还有89.9%的农副产品批发商业市场和87.6%农贸市场建立了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
目前我国农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行业脱节现象显而易见,饲料企业专门从事饲料加工,屠宰与加工公司专门从事屠宰与加工,没有与下游用户和上游原料供应者建立紧密的联系。还依然是需求与供应的关系。产业链由经销商来衔接,经销商环节利润大约在10%左右。
饲料行业和屠宰与肉制品加工行业集中度很差。2005年底饲料行业企业多到15500多家。对应全年1.07亿吨的饲料总产量,单厂产量不足万吨。大规模的公司采取增值服务方式来争夺市场,比如提供养殖技术和知识;通过缩小销售半径,深度经营销售的方式增加销售量等、但效果不明显。
养殖环节集约化程度就更低,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方式使养殖品种、养殖方式不统一,给下游加工带来麻烦。同时经营风险非常大,需求旺盛时,养殖利润高,引发大规模扩养,造成过剩;价格下降。养殖利润又大幅度下降。
屠宰环节,由于生猪来源数量和质量无法控制,也会带来产品质量上的问题,和原料价格波动引起的成本波动问题。
美国..包括Cargill公司、Conagra公司、Tyson公司、Sminthfield公司在内的前四家公司控制着美国肉类加工与生产50%以上的半壁江山,同时也占据饲料34%的份额。
嘉吉公司(Cargill)是美国第一大农牧业公司集团(包括动物营养品、养殖、肉类加工、以及终端销售),其饲料年产量达到1400万吨,占美国饲料总产量7%。嘉吉公司还是油脂加工(同时生产蛋白饲料)企业。年产值约700亿美元。如果嘉吉公司上市的线位左右。
泰国正大集团公司1921年谢易初先生在泰国曼谷开设第一家销售菜种子的商店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正大集团已成为亚洲著名跨国公司,同时也是泰国最富有和最具实力的企业之一。
一是政府层面。比如北京市建立的奥运食品可追溯系统。就是运用RFID(非接触式微型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智能读写、加密通信等工,通讯,银行,房地产,零售等十多个行业。
1997年6月正大集团率先在上海浦东开设了第一家大型连锁购物中心--易初莲花购物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功在中国已开设了60家大型购物中心。
正大的农产品进入易初莲花,形成比较完整的供应与销售产业链条在中国这种经营模式正在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中形成,这种模式的特点:
单纯的饲料企业、屠宰和加工公司、将逐步被“饲料、养殖、加工一体化经营”大规模的公司取代。
饲料供给到养殖到屠宰与加工由原来的“不知消费者”的局面将改变,“点对点”供应,各产业不再是利润的实现主体,而仅是生产车间。
全球最大的水产品饲料供应商,年饲料总产量220万吨,水产饲料总产量110万吨,占细分行业市场15%份额。出售的收益99%来自饲料销售。
目前通威正在通过“通威鱼“来实现”饲料-养殖-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未来通威将发展成为大型畜牧业农业集团。出售的收益结构和利润将出现重大改变。
通威鱼-2001年在成都开始运作,公司自行开发软件。目前在成都、北京、上海和武汉周边拥有50万亩养殖水面;以及10家饲料供应厂家。
在打造产业链方面,通威对饲料环节实行资产投入,分布全国50多加饲料生产厂商都属于通威资产;而养殖环节通过合同方式加以确定;终端销售方面由通威完成。按照通威提供饲料、按照通威提供的养殖方式和由通威组织配送的生鲜鱼或加工产品统称为“通威鱼“。这是中国第一个品牌鱼。
通过提升通威鱼品牌知名度,通威吸引和控制了养殖户,来保证了通威饲料的销售。在以“通威鱼“带动的产业链中,各环节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不再有销售环节。节约了经销商成本。
通威鱼销售将带动通威饲料销售量的持续增长。预计随通威鱼在上海和武汉上市,通威饲料销售将稳步迅速增加。预期未来5-10年内通威饲料产量将增长2倍。
新希望自2005年收购山东六合集团后,饲料总产量达到6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饲料企业之一。但饲料产业链条短,受原料价格、肉类终端市场波动影响大。同时新希望集团还有美好火腿肠,占西南市场60%市场占有率。但没有养殖与屠宰业务。饲料、肉制品业务分散在新希望股份公司和集团中。
2006年底,新希望收购北京千喜鹤食品公司。千喜鹤是一家食品与餐饮综合性非公有制企业。是为院校、机关以及政府机关提供餐饮服务的公司。2002年在北京平谷兴建大型屠宰与肉制品加工厂。以生猪屠宰、分割以及深加工业务为主。目前平谷千喜鹤占地350亩,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屠宰能力达到180万头/年。50%生猪来自定点养殖基地,另50%来自经纪人收购。由于引进德国BANSS以及韩国等世界先进设备,加上非公有制企业严格管理制度,公司产品质量优秀。甚至成为肉品供应企业。
在奥运会肉类产品供应商竞标中一举中标,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冷鲜肉以及肉制品独家供应商”。由名不经传一跃被市场所认识。公司在河北南宫、沈阳还有两家屠宰加工厂。
目前新希望持有千喜鹤公司60%股权。这样新希望打造产业链的资产已经全部就绪。
短期内,千喜鹤将在新希望协助下,积极扩大高低温肉制品的产量和销售量,力争短期内收益将明显提高。同时共同将养殖环节拓展。为一体化经营创造条件。
收购千喜鹤后,新希望集团将打通“饲料-养殖-屠宰与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实现一体化经营,这将使新希望饲料销售稳定增长、也可以使屠宰加工业务具有稳定和高质量的生猪来源。产业转换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公司纯收入模式将出现重大改变。
未来新希望打造一体化农业产业链将以新希望股份公司为平台。股份公司的收入将由目前的饲料、乳业,转变为饲料、乳业和屠宰加工;利润结构中制造业(饲料、乳业)的比重将逐步提高。
公司在生鲜蔬菜、肉类产品等生鲜农产品的基地资源;初步成形的物流软件和硬件基础;地处北京的优越地理条件;以大物流为纽带,实现生鲜农产品与终端的无环节对接。一体化产业链条在一步步连接。
我们认为中国农副产品加工行业面临着变革,并在变革中实现行业洗牌,加速集中。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已经确立了行业地位并且慢慢的开始行动的公司具备拥有巨大发展的潜在能力。正如我们对上述几家公司的分析,发展的潜在能力都非常大,建议增持股份,分享公司迅速增加收益。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和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