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7 来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三门峡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收到提案325件,经审查立案214件,并案64件。其中,部分提案相关承办单位深入研究,认真办理,得到较好落实。为确保提案办出成效,追踪承办单位办理提案过程,宣传提案办理成效,即日起,本报新媒体平台开始推出《提案办理进行时》专栏,一块儿来看看有你关注的吗?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高标准建设沿黄廊道。通过几年的努力,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黄河岸边慢慢的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一条靓丽风景线。虽然经过多年努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资源、产业等因素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是与先进地区对比有差距。如:湖滨区实施的计划投资10亿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包括“五大万亩生态景观带”,以及环线道路、水源工程、绿化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规模之大,效果之好在全市首屈一指。但对标省内郑州、洛阳等地市,受体量、人才、资金等因素影响,在规划水平、建设速度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水资源紧缺。我市位于豫西丘陵山区,沟壑纵横,属暖风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低,且大多集中在7—9月份,是全国中等水准的四分之一,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水资源紧缺且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水资源将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
三是专业人才不足。开展生态流域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规划、文化、水利、环境保护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参与,但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人才引进难度较大,专业人才不足,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制约因素。
四是规划编制进展相对滞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设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山体保护专项规划等尚未编制完成,对更好地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缺乏规划指导。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最终要落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那么,我市结合实际,都谋划了哪些重点项目呢?
坚持规划引领与项目支撑相统一,全力夯实发展根基。据了解,我市先后印发了《三门峡市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以及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节水型社会建设、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6个配套实施方案,同时三门峡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等30余项配套政策和方案也相继印发,科学完整的“1+6+N”规划政策体系逐渐形成。围绕生态环保、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土保持、产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民生保障等领域谋划储备重点项目1102个、总投资8300亿元;2022年以来,共争取到10批次专项债79.92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9.94亿元,其中示范区黄河一级支流生态修复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3亿元,为有力、有效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年度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74个,总投资802.3亿元,年度投资263.52亿元,截至7月完成投资189.25亿元。
湖滨区、开发区沿黄地区是全市人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密集区,我们大家都希望推动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对于已经完工的项目要有序向市民开放,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在沿黄生态廊道等人流密集区域,要合理规划厕所、停车位、垃圾桶,设置提示牌等。
坚持改善沿黄生态与增强民生福祉相统一,全力打造最优生态产品。以清水入黄为主要目标的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已基本完成,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依托世行贷款项目进一步深化流域治理,目前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高标准打造的240公里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全线基本贯通,集黄河安澜、文旅体融合、乡村振兴、民生幸福的多功能复合体正“串珠成链”;连线带面打造千里城市绿廊,完成营造林25.08万亩,森林抚育36.7万亩,建成省级森林特色小镇15个,森林乡村示范村204个,成为黄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级全域“氧吧城市”;长期积累的10万亩矿山基本修复,小秦岭治理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示范案例;开展三门峡水库清淤及泥沙资源利用试点工程前期工作,清淤6000万立方米,估算总投资20亿元,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编制中。良好的沿黄生态使得白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到9处,1.6万只白天鹅来临栖息越冬,约占全国四分之三。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一是廊道赋能升级快速推进。我市先后印发了《2023年三门峡市沿黄生态廊道赋能攻坚工作方案》《三门峡市沿黄生态廊道停车场规划建设方案》,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沿黄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示范标杆村建设,谋划实施廊道赋能攻坚项目126个,总投资161.51亿元。3月28日,生态廊道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段开放通行;5月1日,生态廊道黄河公园段正式对社会车辆开放并开通公交车运营。二是沿黄乡村振兴初见成效。着力建设大安村、东寨村、城村、后地村等4个沿黄乡村振兴标杆村建设,以示范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目前总实施项目149个,已完工89个,预计年底前全部完工。三是重大工程持续发力。我市依托三门峡大坝,立足改善周边脆弱的生态环境,投资30亿元打造三门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示范区,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沿黄铁路文化公园、中流砥柱干部学院、中流砥柱博物馆、三门峡大坝5A级景区提升等6大重点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在推动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方面,我市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坚持修复与利用相统一,全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四水四定”,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制定年度取用水计划,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单位逐步实现计划用水全覆盖。正在编制三门峡市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对全市规模以上的重点取用水户安装取水远程监控系统,推动节水设施“三同时”工作落到实处。科学配置水资源。已完成城市生态水系连通工程、窄口灌区节水改造及现代化配套一期工程等建设任务。弘农涧河生态调水及六河生态修复、金卢(鸡湾)水库项目顺利推进,不断构建“三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联通”的现代水网体系。全面节水增效。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65%、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38;推动工业节水、中水利用,园区污水基本实现“零排放”,全市工业公司用水计量率达到100%,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火电、氧化铝、煤化工等高耗水行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生产废水零排放。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全省处领先水平。实施三门峡市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2023年底,全市再生水利用率力争达到28%以上。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市充分的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优势,加强产业体系调整、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质量,全力发展节水绿色农业,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振兴带动和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
坚持创新驱动与绿色低碳相统一,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创新驱动产业赋能增势。以国家创新城市建设为引领,实施研发投入强度和高科技公司数两个“倍增计划”,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三门峡基地全面运行,年产能300吨的高纯氧化钼中试示范线设备即将完成,“天鹅湾科创走廊”和“智慧岛”建设加快,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89个,其中国家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154个,市级创新平台527个。“三大改造”助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全市实施“三大改造”项目905个,累计为201个项目发放“三大改造”专项资金2.75亿元,累计创建省级智能车间10家、智能工厂9个,完成投资489亿元。打造了明珠电冶、三耐集团、骏通车辆、中原黄金、国投金城等一批“三大改造”示范标杆企业。公司制作效率平均提高43%以上,减少相关成本36%以上,恒康铝业、复寿堂药业等32家停产半停产公司实现涅槃重生。围绕落实河南省“1+20”人才政策体系和三门峡市“人才科技政策30条”,研究制定“企业人才服务团”管理办法、人才安居保障办法等15项配套政策文件,打造“1+8”人才政策升级版,形成了“崤函英才计划”1+N政策体系。沿黄乡村振兴产业聚力。实施特色产业“11335”行动,打造苹果、食用菌2个100亿级产业集群,中药材、生猪2个300亿级产业集群和500亿级的食品制造业产业集群;沿黄16个乡镇90+个村,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建成一批万亩大枣、莲菜、芦笋及千亩葡萄、柿子、花椒等特色产业基地,87.5%的行政村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特色农业收益占农业经营性收入的85.8%以上。城市承载力基础支撑夯实。一批现代化学校、医院、青年人才公寓、老旧小区改造及高速公路等交通工程有序开展,城市聚合创新资源能力持续提升。编制印发城市排水防涝应急预案,年初以来,累计排查雨污水管网约346公里、疏通排水管网20余公里,清挖、维修检查井11000余座,全力打造韧性城市。“两平台”“三中心”“三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运维稳定,省级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市创建步伐加快。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髓和灵魂,文化资源更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元素。我市如何将古与今、陈与新、传统与时尚、生态保护与文化保护有机融合,怎么来实现文化保护传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坚持文化挖掘与传承弘扬相统一,全力推进文旅融合。系统挖掘黄河文化内涵。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仰韶村遗址为龙头、整合3个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打造“最早中国”长廊、助力中华文明探源,仰韶村考古圣地“七个一”工程顺利实施。快速推进文旅品牌塑造。庙底沟彩陶花瓣纹惊艳亮相央视春晚舞台,庙底沟博物馆“花开中国”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线上开通《卯至东方,玉兔呈祥》直播课和《云探虢博》之玉人线上讲解,推出《古泉新声——三门峡春秋空首布窖藏成果展》,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成功举办“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第二十八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第九届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第五届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等节会,分别在郑州、西安举办了文化旅游推介会。深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无不胜”“美玉出尘”“彩陶修复大师”文物考古盲盒,馆藏精品文物明信片、月牙纹彩陶罐邮票等文创产品广受青睐;命名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5个、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2个、休闲观光园区1个,建成特色精品民宿项目21家;打造国家级、省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3个;建成露营房车基地三家,入选河南省露营地推荐名单;打造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1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特色温泉度假区2个,天鹅湖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该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据了解,我市结合实际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使我市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学习宣传与贯彻实施相统一,全力推动黄河生态保护法治化。先后制定出台了《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围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强化法律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实施以来,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作出的系统性、整体性制度安排,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宣传贯彻列入“八五”普法内容,组织并且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同时积极努力配合做好《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出台。
下一步,我市会继续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把习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依照国家、省决策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锚定“两个确保”,推动“十大战略”,聚力打造“三个城市”,建设“五个强市”,壮大“六个经济”,坚持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与“四水四定”原则,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取得更多成效,真正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