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5 来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3月23日,总理到农业农村部考察时指出,北方小麦主产区正值小麦返青的关键期,苗情还有提升空间,要通过科学追肥等促进弱苗转壮,加强后续田间管理,确保夏粮丰收。为了落实总理要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制定印发《冬小麦春季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针对晚播弱苗专门制定印发《晚播小麦巧施肥水促弱转壮技术方案》,指导各地农技推广部门强化专项指导,同时安排冬小麦促弱转壮水肥技术试验示范,遴选叶面肥、水溶肥和抗逆制剂等先进产品,集成技术模式,展示技术效果,引导农民科学施用。
记者4月15日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了解到,相比3月下旬,目前冬小麦长势正常和较好的比例提高0.3个百分点,前期巧施肥水促弱转壮的技术措施已经初显效果。全国农技中心主任魏启文说:“当前小麦群体已基本稳定,后期的一个关键是要持续搞好肥水管理,落实巧施肥水技术措施,进一步促进苗情转化,提高分蘖成穗数,增加小麦粒重。”
今年小麦晚播弱苗促弱转壮,水肥一体化技术派上了大用场。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处长吴勇形象地比喻:“小麦促弱转壮就像病人康复,前期要小碗喝粥调身体,中期要大碗吃肉促生长,后期要促进转化提产量,掌握节奏精细管理很重要。”他说,全国农技中心10年前开始在粮食作物上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民依托这一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将巧施肥水措施落实到位,实现水肥精细管理。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肥料与节水处处长徐晶莹说:“近年来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了大量的喷滴灌设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通过旱作节水农业项目试点支持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套,在粮食作物上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到5000万亩,其中小麦超过1000万亩。”
“晚播麦田实现促弱转壮,巧施肥水是关键。”河北省故城县建国镇种粮大户刘宝收深有体会,“从整地、播种到现在的春灌春管,全程都有专家指导。根据指导加强水肥管理,麦苗长势一天一个样。”刘宝收去年种植的1700亩小麦晚播,苗情不太乐观,他一度很着急。“今年用上浅埋滴灌技术,省水又省工,浇地时只需要开关阀门就行,还能随水追肥,真是太方便了。”刘宝收说,水肥一体化把肥料直接输送到麦苗根部,减少肥料挥发、提高肥效,弱苗很快就转壮升级了。
“要克服晚播的不利影响,促进苗情转化,做好水肥管理十分重要,及时趁墒追施氮肥、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进小蘖赶大蘖、大蘖多成穗。”故城县土肥站站长杨洪蹲在地里,针对农户的问题耐心解答。
故城县冬小麦播种面积49.3万亩,去年播种期平均推迟15天左右,晚播面积大,苗情较为复杂。通过开展冬小麦巧施肥水促弱转壮行动,落实锄划保温保墒和起身期水肥调控,小麦苗情大幅度好转。
在山东省乐陵市孔镇镇王木腿村勇海家庭农场的麦田里,上千个喷灌杆缓缓升出地面,水花从喷头里旋转着喷洒在翠绿的麦苗上。
“采用地埋可伸缩式喷灌水肥一体化,远程网络控制,根据土壤墒情数据,随时灌溉,定时灌溉,能轻松实现施肥和施药自动化、智能化作业。”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直接把肥(药)利用管道送到田间作物根部,避免了流失,减少了用量,真正的完成了减量增效。例如小麦返青肥,之前每亩用肥25-50公斤,喷灌只需要5-10公斤。还有个优点是提高了耕地利用率,管网、连接杆、喷头埋于地下1米左右,喷水或施肥时喷灌杆才升出地面,无需田间灌水沟渠和畦埂,可增加耕地资源10%以上。
有的地方选择的是滴灌。在高密市大牟家镇,丰俊粮棉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让合作社2万多亩小麦吃上了配方科学的开春“第一餐”。合作社负责人刘风俊说:“使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节水30%以上、节肥15%,减少相关成本10%,每亩增产100-150斤。”
受去年秋季降雨增多、农田内涝影响,高密市冬小麦播种期普遍推迟10-20天,由此导致一类苗偏少,二类苗、三类苗占比大幅度上升。为此,高密市农业农村局建立起数字化墒情监测系统,为加强小麦春管、促进苗情由弱转壮提供精准的科学数据支撑。该系统利用太阳能和5G数字远程传输技术等手段,可对地下80厘米内不同层面的土壤墒情及地表空气温湿度等数据实现实时采集、存储、上传,方便农技专家快速为春耕春管开出“营养处方”。
在紧邻淮河的安徽省颍上县西三十铺镇三十铺村小麦示范田内,水肥一体化设备正在对麦田进行雾化喷灌施肥。县土肥站站长王树文介绍:“该项创新技术是由安徽省土壤肥料总站联合安徽省农科院研发的,核心是采用360度可自由旋转新型雾化喷头,实现水肥药一体无死角雾化喷灌。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有利于农作物直接吸收利用肥料,大幅度提升肥料利用率,减少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和养分流失,同时还解决普通喷灌难以打药的弊端,更有助于机械化作业,可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据测算,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可节水40%以上,节约肥料20%-30%。”
安徽省阜阳永祥良种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朱永祥说:“我们的小麦去年播种比较迟,加上秸秆直接翻耕还田,土壤松、出苗弱,多亏了这项水肥一体化新技术,我才能及时浇水、喷肥,土壤紧实了,苗也壮了。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他具体算了一笔账:“以前每亩地浇水费用在46元左右,现在只需要24元左右。每亩购买化肥要165元,现在只要142元。这样算下来1亩小麦能省下45元,不算增产的收入,这525亩小麦就能省2.4万元左右,而且喷肥打药都不再需要人工了。”
“丰收靠人不靠天,地里有‘带’就高产!”这是河南省获嘉县好收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喜亮近几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的“带”就是粮食作物实施水肥一体化的滴灌带和微喷带。这一道道带子,解决了浇地周期长、雇工不好找、施肥不科学、生产效益低等一系列“急难愁盼”问题,并且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屡创新高。
“临河不用大水漫,节水灌溉能高产。”这是获嘉县利农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杰伟总结的经验。由于曾经在小麦、玉米地铺设滴灌带实施水肥一体化作业,尝到了轻简高效的好处,去年小麦备播时周杰伟顶着经济压力,利用改装的GPS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一次性进行种肥同播铺带作业,为下一季玉米接续利用滴灌带做好了准备。
近几年来,获嘉县农业技术人员经过不断努力探索,把保护地栽培采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精简物化成本,改良复制到粮食作物上并在全县普及推广,具有成本低、操作简易、节省人工、水肥双减、作物高产等优点。据调查:在周年粮食生产上,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田块,省了畦埂,不仅能多种6%的作物,并且两季可节水100立方米以上,节肥10公斤(折纯)以上,增产10%以上,亩次灌溉人力成本节省18元以上。据初步测算,河南省8500万亩小麦、5900万亩玉米,如果有20%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相当于多种172.8万亩粮食作物,每年可为国家增加小麦31亿斤、玉米27亿斤、节水9.8万立方米。
富平县是陕西省粮食生产大县,常年小麦养殖面积79.3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4.39万亩,大力推广小麦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水、节肥和增加粮食产量潜力很大。
“我种植了500多亩地,以小麦、玉米生产为主,但是由于地块不平坦,大水漫灌一次就需20天,水费3万元左右,还投入劳工需80多人次,费用特别高。”陕西省富平县鸿源家庭农场负责人田忠强说。
2021年,受严重秋汛影响,鸿源农场小麦种植区普遍积水,尽管通过增加播量、施足底肥、深松晾墒等技术措施,小麦还是较常年晚播30多天,冬前出苗率也仅50%多,而且普遍苗弱,还有将近一半是土里捂,怎么样才可以促弱转壮呢?
富平县农业农村部门针对县域小麦生产普遍晚播现状,提出了科学水肥运筹,采取小水多次、增施氮磷肥促苗早发的技术路径。鸿源农场在原有水肥一体化的基础上,改轮灌为固定桩喷灌。今年2月10日至20日,边施工边作业边喷灌,亩用水量仅24立方米左右,亩节水30立方米,结合灌溉追施化肥5公斤,2月底前全部出苗,分蘖、次生根明显增多。3月1日至5日,返青期进行第二次喷灌施肥。目前看小麦田间总茎数增加,苗情转化有效升级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