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推进水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述评:管好用好每一滴水

发布时间:2024-07-14 来源:新闻中心

  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内陆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34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新疆如何将有限的水资源用足用好?如何围绕做好节水蓄水调水文章,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又是如何通过高效节水,让水资源管理从粗放模式向精细化、科学化转变的?

  在刚刚过去的半个月里,中央媒体、援疆省市媒体、自治区媒体等组成的全媒体报道团队共同开展了“四季看新疆”第二季“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活动,先后前往哈密、吐鲁番、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探访生产生活一线,共同寻找答案。

  随着采访调研的不断深入,答案逐渐清晰——高效节水、科学开发的理念已融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成为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行动合力。

  9月初,“沿着河湖看新疆”报道团队走进位于全国优质商品棉基地尉犁县的超级棉田,在与种植户算“用水账”、谈“节水经”的过程中,感受高效节水对棉花生产的重塑。

  极飞科技尉犁县超级棉田,是我国首个无人化棉花农场试验项目,借助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大幅提高了棉花生产效益。传统种植模式下,3000亩棉田至少需要25人至30人管理,如今只需两人即可完成管理工作。

  “水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超级棉田项目负责人艾海鹏说,布置在田间的100多个土壤传感器,会根据土壤墒情自动浇水施肥,大大提升了水肥利用率。2022年,超级棉田与周边传统农田相比,减少灌溉用水47.3%、减少肥料18.2%、减少农药33.2%,每亩种植成本降低近420元,平均亩产达403.6公斤,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

  超级棉田是尉犁县棉花生产提质增效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尉犁县全面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持续改善农田灌溉条件,积极推广膜下滴灌、“干播湿出”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县百万亩棉花实现高效节水全覆盖,棉花生产实现亩均节水100立方米,部分棉田用水量明显低于自治区下达的棉花用水定额标准。

  新疆的水土光热资源孕育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沃土,是典型的“灌溉农业、绿洲经济”。农业用水量占全疆用水总量的91%,高效节水,不仅关系着新疆农业自身发展,对全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也有重要意义。

  如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共识。在沙雅县努尔巴格乡英阿瓦提村,用水合作社理事艾买尔江·阿由甫见证了这一变化。

  “用的水少,产出还高,农民得到了实惠。”艾买尔江说,当地实施了高效节水示范项目,改革水价、放权到村,统一灌溉,过去的大水漫灌现在已很少见到,农作物产量不降反增。

  近年来,新疆通过精细精准调度管理、推广新型节水技术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新疆农业用水的效率,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效节水面积超过5000万亩。同时持续推进灌区工程建设,现有大中型灌区391处,控制灌溉面积9265.73万亩,已建防渗渠道10.27万千米,防渗率64.3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73,有效提升了农业用水效率。

  在库尔勒上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记者看到,石油石化园各类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全国内陆首家大规模PTA(精对苯二甲酸)项目已实现生产废水“近零”排放。

  “能否将PTA用水控制在合理区间,关系到炼化纺产业链条是否健全。”库尔勒上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平宁介绍,近年来,上库高新区聚焦水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不断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和效益,推进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围绕石化化工行业循环水高效闭式冷却等实施一批重点水效提升项目,提升企业各环节用水效率和重复利用率。目前,由污水处理单元、中水回用单元、分盐结晶单元等六大单元构成的污水处理系统正加紧建设。投运后,可精准服务园区企业,处理能力可达每日3万立方米,其中90%可实现重复利用。

  从整体上看,新疆是一个缺水地区,但从人均水资源保有量看,反而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应该说,新疆在相当程度上是结构性缺水,水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拿出切实管用的措施,就能延伸出新的发展领域。

  记者注意到,不仅在工业项目中,山间流淌的一条河流,经过科学开发利用,也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8月,哈密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如期推进,这座利用自然河流和山间落差新建的电站,将成为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超级充电宝”。哈密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徐宏伟介绍,项目建成后,电站根据电网运行负荷,实现抽水蓄能和放水发电的循环往复,让风电、光伏电站充分运转,大幅度减少弃风、弃光现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59.6万吨,承担起东疆吐哈盆地“风光”新能源的开发、消纳和外送的重要使命。

  构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既是新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刚性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实现换挡升级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新疆将水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建成含钢铁、火电、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型企业188家,全面推进节水载体建设。同时,各地实施用水强度控制,水利部门科学制定各地(州、市)“十四五”期末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倒逼全行业各领域提高用水效率。

  “沿着河湖看新疆”的采访越深入,新疆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初心就越发清晰。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科学精细的水资源管理,产生了水资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成果。一片绿荫擦亮了城市的宜居底色,一泓碧水涵养着乡村健康发展。在天山南北,一幅人水和谐的斑斓画卷正徐徐展开。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高家湖湿地公园,一个兴衰皆因水起的地方。夏秋之交,这里风光旖旎,丰美水草营造的独特湿地景观,白鹭、黄鸭、大雁等鸟类来此落脚,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过去的高家湖湿地可不是这样。“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晓亮感慨颇多,由于基础设施陈旧,当地居民对湿地草场保护意识较弱,高家湖的水资源反而成了发展的负担。

  这两年,在援疆省市的支持下,高家湖湿地公园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对湿地公园边开发边保护,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马匹骑乘、农牧家乐、农副产品售卖、民宿、水上娱乐为主的就业模式,带动就业1200余人。

  2019年,高家湖湿地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火热,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今年,高家湖湿地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生态好了,游客多了,这里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保护有方,开发有道。不仅在乡村,用好水一样能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在库尔勒市南部,原本一片戈壁滩因为中水回用变成了一叶城市的“绿肺”,这里是杜鹃河城市湿地公园。

  2016年,库尔勒市按照发展“现代生态花园城市”的目标,创新水资源利用模式,结合生活废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将孔雀河和杜鹃河沿岸30多万居民的生活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全面处理后变为中水再输送到湿地公园进行景观绿化,不仅有效解决了城市污水处理难题,还为市民旅游、休闲、健身提供了好去处。

  近年来,新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全疆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目前,全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7%,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率42.92%,提前完成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同时,积极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2022年全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9.05亿立方米,城镇再生水利用率达42.92%,比2020年提高2%以上。(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