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4-06-28 来源:新闻中心

  喷灌、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是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这些人为控制灌溉时机和灌水量的“被动式”灌溉,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我国节水灌溉技术使用的情况,因此也成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开展的水法执法检查的重点之一。

  在执法检查过程中,检查组指出,我国节水灌溉建设步伐加快,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4.66亿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69亿亩,但是还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继续全力发展节水灌溉,全方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

  我国是个水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农业用水的关键一个环节是节水。目前,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36,远低于0.7到0.8的世界领先水平。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全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在向检查组汇报情况时指出,我国认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的根本方针,分区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先后启动实施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等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2011年以来全国累计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300多万亩。因地制宜推广不同发展模式,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扶持以及开展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创建活动,一些重点地区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同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检查组在内蒙古自治区了解到,该区将节水灌溉作为战略工程全方面推进。“十二五”期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累计投入124.4亿元,牧区节水灌溉工程累计投入10.4亿元,先后实施12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开展40个中央财政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截至2015年年底,自治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712万亩,包头市九原区、固阳县膜下滴灌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能够达到0.75,玉米亩产由500公斤提高到812公斤。

  在云南,检查组看到,该省分区域进行节水灌溉工程设施配套,在坝区重点推广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适度推广渠道防渗技术;在山区重点推广雨水集蓄利用和管池结合等灌溉技术;在九大高原湖泊和重要城市水源地优先推广高效节水工程、节水减排监控和评价机制。“十二五”期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8万亩。全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35提高到0.45,年节水量6亿立方米以上。

  在广东,农业节水灌溉以渠道防渗为主。检查组了解到,截至2015年年底,广东全省节水灌溉面积444万亩,其中,渠道防渗面积389万亩,低压管道、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5万亩。积极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十二五”期间,完成地膜覆盖面积565.7万亩,秸秆覆盖面积254.5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面积196.7万亩。

  检查组在安徽省了解到,该省不断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年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1亿立方米。该省严格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农业用水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推动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针对农业用水比重较高、用水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结合不一样的地区的特点实施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节水措施。扶持节水灌溉设施设备的科学技术创新、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应用,推动节水技术与农艺农技相融合,有效促进高效节水农业发展。

  以色列滴灌技术被公认为是目前效果最好的节水灌溉技术,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推广中遇到的资产金额的投入要求大、管理手段要求高、膜下滴灌造成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

  检查组指出,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缓慢和管理手段落后是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7.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占27.2%。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大面积推广后,由于地膜易碎,难以回收,给农田带来的“白色污染”日趋严重。

  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全方位检查时,有关方面向检查组反映,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一次性投入较大,如膜下滴灌亩均投资1200元,喷灌亩均投资1000元,滴灌带等灌溉设施为消耗品,每亩每年还需投入150元。自治区发展膜下滴灌是整合了国家旱作节水农业补贴、国家优质粮食工程和节水增粮行动等项目资金,如固阳县发展膜下滴灌总投入5969万元,其中,整合中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4570万元,其余1399万元需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筹。而目前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扶持政策较少,地方财政配套困难,在资产金额的投入、技术上的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包头市九原区有19万亩灌溉面积,其中,土渠灌溉面积8万亩、占比42%,防渗渠灌溉面积5万亩、占比26%,管道和喷滴灌溉面积6万亩、占比32%,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还是很小。

  安徽省水利部门在向检查组汇报情况时反映,农业缺水与浪费现象并存。目前,安徽省农田水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由2011年的0.498提高到2015年的0.515。尽管有很大提升,但距离全国0.536的中等水准,特别是0.7至0.8的世界领先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目前存在重灌区工程建设,轻田间管理的倾向;重视通过工程建设节水,忽视农艺农技节水,节水灌溉与旱作节水、水肥一体化联系不够紧密;重视单项工程技术,缺乏与农业节水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这样一些问题都客观上造成农业节水难以达到最优水平。

  就单纯技术层面的问题,有有经验的人指出,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国节水灌溉装备在理论研究、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生产规模基本能满足中国节水灌溉发展的需要,但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在产品质量、技术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研发多功能、低能耗、低成本、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的节水灌溉装备,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河南省许昌市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内,一台中心支轴式大型喷灌机在为玉米喷灌。图/视觉中国

  节水灌溉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农民增产增收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对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地位。检查组提出建议,要坚持节水优先的方针,加强完善、细化各类节水灌溉规划,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工程布局。应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继续全力发展节水灌溉,全方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

  近些年,北方干旱地区在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先进的技术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检查组提出,应努力提高北方干旱地区的管道化建设水平,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引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喷灌、滴管、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对干旱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在扶持政策和资产金额的投入方面给予更大支持。要加强对水资源转化、作物耗水规律和用水调控、旱作节水作物耕种、抗旱作物种质改良等农业节水科技的研究与开发,为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旱作农业、蓄水保墒农艺措施、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节水装备设备推广使用的融合发展,进一步转变农业用水方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在健全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方面,检查组提出建议,应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加快明确农业初始水权,实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要建立农业节水激励约束机制,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考核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加快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应将节水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将节水灌溉与农机、农艺、农技措施结合起来。

  对于地下水的开采,检查组指出,要快速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实现对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和岩溶山区地下水的动态监测。要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尽快完成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范围划定,编制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压采方案,采取水源置换、种植结构调整、节水等综合措施,全面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防止地下水过度开发和破坏。

  对于节水灌溉中使用滴灌带和薄膜等塑料制品导致非常严重“白色污染”的问题,检查组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并积极地推进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