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13 来源:杏彩app客户端下载
【华夏经纬网综合新闻媒体报道】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于11月4日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四届执行理事会上公布,我国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4处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处。
七门堰是位于舒城县境内杭埠河中段的引水灌溉工程,距今约2200年,史称“七门三堰”。
七门堰所在的舒城县位于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的江淮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让舒城县呈现出山区易发山洪、岗丘地区易旱、平畈地区易涝的特点。这也让七门堰调蓄灌溉工程具有与众不同的结构形式。
堰渠的规划大有文章。在取水枢纽的规划上,七门堰古代调蓄灌溉系统选择在河流由山谷进入平原的“谷口”地段修建。这一个位置上,河床由窄变宽,坡度由陡变缓,在此布置取水枢纽,不仅便于因势利导控制水流,又方便施工。七门堰灌溉渠线的规划充分的利用了地形条件,沿一定等高线行进,保持适当的输水底坡,满足自流灌溉控制水位高程,合理规划布置陂、塘、垱、渠、沟,以保证最大的灌溉范围。工程利用了杭埠河冲出谷口的水势,又利用了大别山余脉一直向东北延伸的自然地势,在江淮之间形成了一条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纵贯舒城的水道,水自西南而东北地输送,形成一个自流灌溉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舒城县政府将七门堰灌区与杭北干渠沟通合并为杭埠河灌区,后与淠史杭灌区融为一体,发挥了灌溉、防洪、抗旱等重要作用。
洪泽古灌区,西依蜿蜒曲折的洪泽湖大堤,东至白马湖,北临苏北灌溉总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现状控制灌溉面积48.13万亩。
洪泽古灌区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古灌区的水源为洪泽湖,洪泽湖前身为破釜塘。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广陵太守陈登率军进驻淮河右岸,筑破釜塘,屯田灌溉,在武家墩修筑捍淮堰30里,成为洪泽湖大堤1800多年历史的开端。
公元1128年的黄河夺淮事件是洪泽古灌区发展的分水岭,洪泽古灌区的功能从引水灌溉转变为防洪兼灌溉。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洪泽湖大堤上建设周桥洞、洪金洞,建成周桥和洪金灌区,形成完备的灌排工程体系。
洪泽古灌区是世界上少有的规模宏大、历史悠远长久且沿用至今的灌溉工程。如今,洪泽古灌区的历史遗存有67.25千米的洪泽湖大堤、15千米的明清石工墙、源自三国至清代的5条灌排河道遗存。5尊镇水铁牛、34块石碑、300多块石刻以及滚水坝遗址、决口遗址等组成蔚为壮观的工程遗存。延续118年的滚水坝运行纪录和连续127年的水位观测纪录,众多上谕、奏疏、治水论著、治水工艺、传统习俗、神话传说等形成了极为丰富的非工程遗存,具有极高的遗产价值。
据了解,洪泽区不仅将古灌区打造成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灌区,还将推进文化旅游深层次地融合,努力构建以洪泽湖大堤为轴线,以沿线特色镇街、园区、景区为支点的“一廊五片”绿色发展格局,创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霍泉灌溉工程位于山西洪洞县,唐贞观年间已有记载,经过近1400年发展演变,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供水、生态等功能,目前工程灌溉总面积10.1万亩。
据洪洞县霍泉和南垣水利事务中心主任张建中介绍,霍泉灌溉工程在发展演变中建立了集观泉、蓄泉、引泉、用泉、保泉于一体的开发利用体系,至清代形成完善的工程体系,包括以霍泉为核心的泉源工程、以北霍渠和南霍渠为核心的渠系工程、以分水铁栅为核心的控制工程、以水磨为核心的水能利用工程。
在长期的开发利用实践中,霍泉灌溉工程建立了以地亩为基础、以水户为单元、各渠相对独立的水利自治管理制度等,创造性提出基层管理中相对公平的原始水权制度,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霍泉灌溉工程仍在发挥着无法替代的灌溉、供水、生态、旅游等功能,灌溉面积10.1万亩,灌区覆盖洪洞县广胜寺、大槐树、赵城、明姜、苏堡5个乡镇,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2.2%。
中国水科院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水利史研究所所长助理李云鹏表示,霍泉灌溉工程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引泉自流灌溉工程,在其历史上形成并持续沿用严格的灌溉用水分配管理制度,称作“霍泉水法”,并被其他灌区参照制定“霍例水法”,有很高的研究和传承价值。
白霓古堰位于湖北省崇阳县境内,包括石枧堰和远陂堰两座古堰。其中,石枧堰位于白霓镇油市村,最早建于五代后唐时期,距今已有1100余年。
深秋时节,从空中俯瞰,油市村水曲宛如游龙,盘旋在绿树掩映的村庄中。据崇阳县水利专业的人介绍,石枧堰渠首枢纽在堰体底部,创造性设计了独特的泄洪排沙底孔,孔口横断面呈矩形,宽约1.5米,高2米,孔口设有闸门,方便开启。泄洪排沙底孔的设置,最早主要在汛末开启底孔泄流,降低堰上水位以便检修维护堰体。同时,泄流时底孔排沙,能排出坝前淤积的泥沙。泄洪排沙底孔的设计和运用,使得石枧堰安全稳固运行至今而不淤废,仍保留较大的库容。
远陂堰位于白霓镇洪泉村的大市河上,根据记载,该古堰在南宋宝庆二年曾重修过,说明在此之前该古堰已经存在,距今已有约800年的历史。
该专家表示,两座古堰虽历经多次修葺,至今仍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供水等功能,灌溉面积约3.5万亩,是我国丘陵山区水利灌溉工程的代表,也是我国古代大规模砌石结构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
据悉,白霓古堰不仅还保留着灌溉农田的基本功能,如今还成为集生态补水与景观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堰、环保堰、旅游堰。其中,油市村依托古堰等历史资源,打造小自然田园综合体、旅游民宿,发展乡村旅游,每年游客量达3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并入选全国1000个“最美乡村”。
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人类文明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设立于2014年,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今年与中国的4项遗产同时列入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来自印度、印尼、伊拉克、日本、泰国、土耳其的15个项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量已达到159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18个国家。
中国灌溉工程的建设发展伴随和支撑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特有的自然天气特征情况,使灌溉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历史上建设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功能。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中国古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几千年来,灌溉工程一直是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根基支撑,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本。沿用至今成百上千年的灌溉工程遗产所承载的治水哲学已成为中华文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哲学观的象征。保护传承灌溉工程遗产对于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保护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水利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以及助推乡村振兴等具备极其重大现实意义。
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网、中新网、安徽日报、中国江苏网、洪洞县委宣传部、水利部等
5年来,世界各国展商跨越山海,共赴进博会之约。从东南亚的榴莲到哈萨克斯坦的乐器,从全球领先的技术设备...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题:校准中美巨轮航向的三大航标——推动中美关系回归正轨系列评论之二 新华社记者叶...
共赴乌镇“十年之约”,共绘数字合作美好未来。11月8日,以“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
相关部门应更看重了解重点人群就业的特点、需求,健全主动联系、按需服务、定期回访机制,促进供需对接,...
“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维护安全的新疆域、文明互鉴的新平台,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回答...
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加快产业体系升级政府投资基金激发新动能(财经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带动...
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微信公众号消息,2023年11月3日,针对湖北省十堰市连续发生2起盗采绿松石引发较大人员...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伴随玉米大豆及中稻收获进入尾声、南方晚稻收获加速推进,全国秋粮收获进度...
全国政协12日上午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仪式,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
“刚把软件卸掉,孩子又偷偷装上了!怎么办?”福建省厦门市一个社区的家长群里,居民王丽华发来求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