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滨水区域的发展看城市的变迁:上海和巴塞罗那

发布时间:2024-07-02 来源:节水灌溉

产品介绍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来离不开水,不论是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亦或我们熟悉的黄河流域。水不但可以解决早期城市灌溉、饮用和排污问题,还具有运输作用,这也正是环地中海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依托。但伴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活需求的变化,我们同水的关系也日趋复杂起来。滨水城市景观的变迁可以令我们如管中窥豹,一探城市的起起落落。中国的上海和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分别得益于江海两种不同水资源,但他们的城市发展均体现出与水休戚与共的特性。

  得益于地中海内湖般的平静,这里成为孕育人类最早航海技术的温床。巴塞罗那也正是公元前腓尼基人沿地中海由西向东探索时所建。

  在罗马帝国作为地中海霸主的时期里,巴塞罗那开始形成城市规模,背山面海。为防御来自海上的攻击,巴塞罗那城并没紧贴海岸线,城墙把城市和滨海区域分隔开,人们仅能通过城门进出。后来巴塞罗那城区虽一再外扩,但城墙的防御功能却从未改变。在14世纪的阿拉贡王朝时期,作为当时西地中海霸主的首府,巴塞罗那海滨地区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海军码头。伴随火炮成为海洋战争的主力,巴塞罗那城外两侧分别建立了两座军事堡垒,如同螃蟹的双钳,共同捍卫着城市的海域边界。

  工业革命以后,巴塞罗那迎来快速的提升。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因在城内没办法找到居所,不得已在城墙外探入地中海的半岛区域聚集。虽然但凡遇到战争这一区域必会首当其冲受一定的影响;却因近海优势,这个名为“小巴塞罗那”(Barceloneta)的区域迅速成为工人和渔民喜欢的聚集地。

  1854年,巴塞罗那拆除城墙,后闻名于世的塞尔达规划推出。巴塞罗那开始向内陆的纵深方向扩张,滨海区域因地中海运输优势更多扮演着码头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城市第一条铁路也于沿海地区开通。便利的交通环境使得城市的近海新区成为建立工厂的首选。

  1932年,柯布西耶在当地建筑团体GATCPAC的邀请下,为巴塞罗那城市滨海区设计了玛西亚规划(Plan Macia)。这一规划不仅是对以工业为基础的滨海区域的第一次当代规划,也是城市发展史上最早提出解决中产海滨度假需求的规划方案。在该规划中,滨海区域开始作为公共空间被整合到城市结构中来。但随着弗朗哥独裁统治的开始,巴塞罗那的滨海公共空间改造计划被搁置,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滨海区域迅速沦为城市的贫民窟。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班牙经济腾飞和国际旅游业的复苏再次激活了巴塞罗那的滨海区域。便捷的交通、适宜的气候和优质的沙滩资源令这里成为北欧人度假的首选。影响形象的贫民窟被拆除,滨海区域开始从工业区逐渐向旅游区过渡。伴随着1986年奥运会申办的成功,巴塞罗那拉开了滨海区域全面升级的大幕。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包括滨海下沉城市环线和以奥运村为基础对原工业区进行更新。前者解决了整个地区居民到达这里的通达性问题,下沉的解决方法更是维持了整个城市优雅的沿海天际线;后者则集中建立了一批优秀质量的住宅,在奥运会时期用于记者和运动员的住宿区其实在立项时就定位成商品房。奥运村的滨海端头耸立了两栋双子塔高层,高度同当年玛西亚规划的滨海高层层高保持一致,奥运会后这里是巴塞罗那餐饮、酒店和博彩业的聚集地。伴随着奥运会的影响力和城市改造,巴塞罗那一举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高端旅游城市之一。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巴塞罗那的年游客接待量已达到700万人。

  游客量的攀升推动着整个区域业态的持续调整:西南的大型港口进行了多轮外迁可行性研究,但至今仍在港口和国际商务区的定位之间摇摆;东北的滨海区域延续着奥运村的势头,但随着同旅游核心区愈来愈远,滨河业态也从旅游业向文化、办公、展会的混合业态进行转变;滨海空间的使用主体由游客重新再回到本地居民。

  从地理上看,上海隶属太湖流域。古太湖地区三江之一的吴淞江(现苏州河)是长江入海之前的最后支流。经过15世纪初 “黄浦夺淞”大型水利工程改造,吴淞江从长江支流变成黄浦江支流,随即黄浦江成为了上海地区主要的航运通道,以此奠定了今日上海一江一河的水陆格局。

  1843年上海开埠。由于滨水区域的地理优势,英国在外滩设立租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租界外扩和外资涌入,外滩成为了银行、商行、酒店、领事馆的聚集地。因其建筑风格各异,这里也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随建筑聚集和商业的繁荣,外滩的公共空间也逐渐开始扩展和完善。当时的城市规划者在外滩沿岸修建了宽阔的马路和人行道,并增加了绿化和街灯。1980年代起,上海市政府对外滩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改造,90年代后期,外滩观景平台的建设成为上海市的重点项目。观景平台全长约1.5公里,从苏州河口到延安东路,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观景点,亦是上海市民散步和休闲的好去处。2000年,外滩隧道通车,优化了机动车对步行空间的负面影响,上海市最具地标性的滨水公共空间就此初见规模。

  与外滩对望的陆家嘴是浦东开发的前沿。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陆家嘴主要为农业用地,附有零星的居民区,发展相对落后,与外滩繁华形成鲜明对比。1990年国务院正式公开宣布开发浦东。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等标志性建筑在这一时期拔地而起,逐渐塑造了滨水地区的城市天际线。陆家嘴滨水区域更是吸引了大量的高端商业综合体,如上海中心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超高层建筑均坐落于此。今日,浦东的开放正从以前的以高度为傲转为对近水面的有效利用,浦东美术馆、陆家嘴音乐厅等多个全球顶级的文化艺术设施虽体量不大,但牢牢占据了从浦西望向浦东城市滨水立面的最前线年上海世博会为黄浦江两岸的滨水区域带来重大变化。这里原本以工业和仓储为主,存在大量老旧厂房和码头。为迎接世博会,上海市政府对滨水区域进行大规模的改造,项目涵盖浦东和浦西两岸,总面积约5.28平方公里。旨将原工业用地和老旧设施改造成集文化、商业、居住、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空间,同时提升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品质。世博会滨水开发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借世博会契机成功将黄浦江两岸的老旧工业区转变为现代化、生态环境优良的综合性城市空间。

  2017年最后一天,45公里长的黄浦江两岸滨江步道在全线贯通,老旧工业区一举转变为现代化、生机盎然的公共开放空间。滨江空间的贯通给予开发滨江地区工业遗存与保护历史建筑新的契机,如位于杨浦滨江杨树浦工业带上的建于1927年的毛麻仓库、建于1913年的明华糖厂,以及始建于1927年的永安机房等等工业遗产,都相继被重新利用起来。还江于民的城市更新策略不仅仅打通了滨江区域的空间隔断,同时也实现了城市文脉在时间轴上的贯穿。

  不论是巴塞罗那还是上海,地中海或是黄浦江,滨水区域的变化史都是城市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巴塞罗那当下对服务旅游业与本地居民哪个更重要的争议,或是上海应该强化商业地位还是文化产业等热点问题也都在此区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空间节奏上看,在高密度的城市里,滨水空间必然成为城市密度和节奏的绝佳缓冲区,开阔的视野塑造出滨水空间独有的视觉延展。在法国东南部的普罗旺斯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赞美海洋吧!但要留在陆地上!”滨水空间在扮演边界角色的同时,又孕育着因两种不同地理风貌碰撞所产生的独特魅力。前者确实会在一段时间里影响城市发展或扩张,巴塞罗那的沿海城墙,浦东的发展滞后均因此;但后者则是令这些位于核心区滨水空间当仁不让成为城市地标的终极力量,秦淮河之于南京,西湖之于杭州,不外如是。

  或许,我们大家可以改一下普罗旺斯那句谚语:赞美滨水吧,毕竟我们还在陆地上。(作者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