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风华 振兴如歌——看吕梁市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5-13 来源:杏彩体育官网app下载

  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奔向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吕梁市各级干部群众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村党组织巩固提升、派强用好驻村队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乡村振兴人才聚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等各项任务,描绘出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青山绿水间,一支支工作队接力再出发,一个个特色产业加速崛起,一座座美丽村庄欢声笑语……希望的田野上稳稳地铺展出吕梁特色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从2015年到2023年,吕梁市招商引资服务中心驻兴县高家村镇花园沟村兼工作队长乔海燕,是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亲历者、见证者。对于来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

  吕梁市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举措,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吕梁市坚持四级书记抓巩固衔接和市县抓落实责任制,调整完善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下设18个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县(市、区)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乡镇书记担任巩固衔接工作“总队长”,市县乡村四级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市县两级工作专班整体联动、狠抓落实,全市巩固衔接工作氛围日愈浓厚,成效逐步显现。

  “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你们乡镇最大的问题和隐患是什么?”

  “集体经济收入、群众增收、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的真实的情况心中是否有底?”

  在石楼县巩固衔接工作问题整改推进会暨大比拼活动安排部署会上,县委书记王廷洪的一连串提问,让会场变“考场”。问答之间,巩固衔接工作成效得到现场检验。

  在石楼县裴沟乡,乡政府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各村的“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济济一堂,纷纷拿出自己的驻村帮扶日记和台账,准备晒出自己的成绩单。同时,乡长王天江将随机出题,考验他们对帮扶政策的理解和对自己负责的扶贫工作的熟悉程度。

  这样的随机提问和当众展示,在吕梁市已是常态。通过同台展示、实地核查、专班评价、日常监督,对全市2个先行示范县和5个整体推进县开展的“大比拼”活动,已成为压实防返贫监测责任的一项重要举措。

  放眼吕梁大地,生产车间内、蔬菜大棚中、脱贫户家里,一张张真诚朴实的面孔,一个个披星戴月的身影,扑下身子忙碌在帮扶一线。通过“多维度”开展动态监测,“全方位”提升核查质量,“深层次”完善帮扶机制,吕梁市巩固脱贫成果的画笔挥洒得格外遒劲,乡村振兴的答卷更加力透纸背。

  这里吕梁山巍巍耸立,黄河水浇灌着山脚下的土地。独有的黄土高原生态造就了吕梁农产品丰富多样的特点。

  立足这样的资源禀赋,吕梁市扎实推进农业“特”“优”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为抓手,持续打造生猪、肉牛、食用菌、小杂粮、马铃薯、红枣、核桃、沙棘等八个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

  围绕八大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吕梁市一直在优化产业帮扶政策,一个个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合作社发展迅猛,一座座现代化大棚拔地而起,一个个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成长壮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在吕梁大地广泛铺开。

  中阳县暖泉镇弓阳村崭新的村容村貌。(刘亮亮 摄)

  吕梁山深处的中阳县暖泉镇,拥有全县最大的核桃示范园。中阳县不断加大核桃产业扶持力度,扎实推进精细管护和品种改良。“一亩地打200斤干核桃,能卖到1000多块钱。我一共种植了20亩核桃,一年就是20000多块钱。”种植户张埃应粗算了这样一笔账。全县20万亩优质核桃林,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共赢发展。

  山上核桃喜获丰收,山下木耳也迎来盛产。中阳木耳入选吕梁市级专业镇培育名单以来,成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同时,中阳县培育出山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腾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过龙头引领、示范带动、技术指导和联农益农等方式推动木耳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从2018年开始至今,木耳种植年产值高达1.5亿元,菌棒厂、采摘园、销售、产品包装等上下游产业可带动万余人增收,其中脱贫户近4000人,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

  吕梁山腹地黑木耳长势喜人,丘陵沟壑内小杂粮沃野千里。兴县的谷子、高粱、苦荞、黍子、豇豆、大明绿豆等多种优质杂粮受到消费者青睐。

  聚焦“特”“优”战略,兴县把发展杂粮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经过连续多年的扶持,目前全县杂粮种植培养面积已突破40万亩,培育出“山花烂漫”“晋绥黄河湾”“清泉醋业”等一批围绕杂粮加工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杂粮产业链产值达到10.24亿元,杂粮收入占农民种粮收入的83%,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杂粮产业慢慢的变成了兴县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2023年12月,兴县荣获“中国杂粮之乡”称号,这样殊荣的取得,得益于兴县藏粮于技。通过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约开展多品种杂粮试验,推动兴县由杂粮生产大县向种业大县转变,进一步夯实杂粮生产根基。

  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方法,改变的是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培育出的是致富的新希望,在“变”与“不变”当中,产业振兴的幼苗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早在2021年11月,吕梁市印发《关于快速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建议》,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造引才、育才、留才、用才、优才新高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现如今,吕梁市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正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上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我们乡镇森林覆盖率高,如何利用地域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下产业,有什么推荐的作物?”“玉米怎么能更有效地增产,除了大豆还能套种什么?”春耕时节,吕梁市的93名合作社示范社带头人、家庭农场经营者参加了“耕耘者”振兴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提升专题培训。

  在离石区吴城镇王营庄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开在了田野里。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李捷在田间地头讲了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思政课。

  随着各种培训会、技术交流会举办,专家和农民成为“好搭档”,慢慢的变多的专家学者、基层干部、乡土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将成果留在农户家,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变成了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变成了企业真金白银的效益。

  “小任,今天中午到我家吃饭来啊!”“小任,你在监控上帮我看看,我家孩子放学后跑哪里玩去了。”“任主任,我想搞个农家乐,我想听听大家的建议,你能不能给我支支招。”……在汾阳市栗家庄镇田村,到村大学生任静已成为乡亲们的“小帮手”“贴心人”。

  2022年6月,通过招考任静被分配到田村担任村“两委”办公室主任。一年多的时光,任静从大学生转变成为一名走农家路、坐农家炕、唠“三农”经的农村干部。

  而任静只是众多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之一。吕梁市按照山西省委“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统一部署,招聘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2389人,实现了“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一大批有志青年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主动融入基层、融入群众、融入工作,扎根乡村沃土,绽放青春光芒。

  同时,吕梁市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心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回引农村优秀乡土人才,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在临县城庄镇香菇种植基地,一排排大棚鳞次栉比,一袋袋菌棒整齐码放,一个个浅褐色的香菇升柄展伞,长势正旺。香菇产业在短短几年内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年轻人的回归,更得益于乡村沃野的“土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垄的“田秀才”贡献力量。

  城庄镇小马坊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张卫卫,如今已经建立26个香菇大棚,每个大棚种植香菇1.2万余棒……在城庄镇,这样的香菇类企业(合作社)25个,年产值9500余万元,带动全镇2400余人年均增收20000余元。

  倾力“筑暖巢”,只为“引凤栖”。通过建强乡土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产业扶持体系,吕梁市用心引才、精心育才、真心留才,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有创意的“新农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各类人才汇聚田间、逐梦沃野,广袤乡村活力奔涌。

  特色旅游让乡村经济“红”起来;“千村示范”建设项目让乡村环境美起来;各类文化活动让乡村生活“热”起来,文明乡风徐徐来……吕梁市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五年(2021-2025)行动。

  走进兴县瓦塘镇后石门村,现代民居错落有致,村史馆老物件丰富多彩,整齐的马路和移民新居相衬……目之所及是宽敞平坦的村庄道路,青瓦白墙、绿树繁花。

  这个原本一无资源、二无产业的落后小山村,借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的“东风”,建起了造型新颖的村史馆,装饰一新的街道两旁绘制了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实现“环境美”“内涵美”双提升。经过两年的打造,后石门村被确定为兴县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

  吕梁市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廉政文化、汾酒文化交相辉映,文旅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2023年以来,吕梁市以乡村旅游为牵引,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让这些有文化、有山水、有乡愁的村活起来、火起来。

  地处吕梁山主峰骨脊山脚下,距离市区约30公里的离石区大东沟露营景区,如今已成为吕梁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市民可以走出家门,在清澈的小溪边,寻一片绿地、搭一顶帐篷、备一桌美食,约三五好友围炉夜话,沉浸式体验家门口的“诗和远方”,这片深藏的绿水青山正逐渐变成金山银山。

  方山县峪口镇张家塔村错落的房舍,栉比鳞次,古朴神秘。古庙、祠堂、城楼、宅楼、宅门,每一处宅院结构布局严谨、造型别致、雄浑气派。方山县在坚持古村格局完整有序保护的前提下,将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保护相结合,推动文旅深层次地融合。在乡村民俗展演、花灯展等多种活动赋能下,张家塔村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村集体每年增收150万余元。该村被确定为山西省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

  第七批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村临县孙家沟村,用艺术点亮古村落,建成了窑洞式乡村艺术馆——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特色的写生创作带动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红枣采摘、品味农家美食、品读红色文化,村民吃上了“艺术”饭,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倡导弘扬文明乡风进程中,吕梁市聚焦革除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歪风陋习,出台《吕梁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移风易俗的意见》,破解因婚致贫、因丧致贫、支出型贫困问题。

  全城联动之下,婚事大操大办的少了,参加集体婚礼的多了;丧事吹吹打打的少了,注重人文关怀的多了;庆生祝寿私搭乱建的少了,践行节俭简办的多了……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激荡在吕梁大地。

  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吕梁市不断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不断释放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蕴含的能量和伟力。(阮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