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盐碱地高效节水灌溉这个团队这样做

发布时间:2024-07-18 来源:公告公示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水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新疆农业发展的瓶颈。习的16字治水思路,“节水优先”放在首要位置,特别对新疆纯灌溉农业区特别的重要。新疆地区作为典型的内陆盐渍区,占全国盐碱地总面积的33%,加之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高,农业用水量短缺,绝大部分土地都需要地表水灌溉,几十年一直对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很看重,探究适宜的节水灌溉与保墒抑盐势在必行。

  眼下,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林果生长陆续进入成长期。近日,记者在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看见,绿油油的枣园里挂满了小青枣。种植户陈洪在自家刚刚浇过水的地里修剪树枝,观察挂果情况。陈洪种植97亩枣园,由于土壤含碱量高,红枣产量与品质一直不高。今年,尹飞虎院士团队在他家地里进行水肥一体化暗管排盐改造,大大降低土地盐碱程度,提升红枣品质和节水灌溉水平。

  陈洪说:“滴灌水肥一体化不浪费肥料,以往一亩地全年下来肥料在100公斤左右,现在一亩地要节省40公斤肥料。之前大水漫灌好几天不能进枣园,现在即便是灌水的地里也随时都可以进去干活,不耽误农时。”

  新疆是农业大区,也是缺水大区,以水定发展是新疆农业生产的“铁律”,节水成为农业生产永恒的主题。2023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牵头发起的院士科研实验基地项目落地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项目由太阳能自供电系统实验工程、蓄水池睡眠光伏板及塑球防蒸发实验工程、咸水淡化处理与利用工程、枣园地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工程等五部分构成。通过搭建竖井排盐、咸水淡化、光伏抑蒸、地下滴灌和智能控制“五位一体”科研技术平台,正在源源不断将光热资源转化为电能,为抽取、净化盐碱水和滴灌提供动能。这一循环节能方式为盐碱地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提升耕地质量等提供技术支撑。

  “现在项目已经投入运行阶段,根据光伏发电带动四口竖井抽取地下水,进到泵房的淡化设备对地下咸水进行淡化,淡化后的水能够达到矿化度0.1克每升,完全达到灌溉用水标准。当渠道里有水时,优先使用地表渠道水,相当于两个水源同时使用,通过智能控制,简单易操作、方便快捷。”尹飞虎院士小组成员裴胜钊说起整个项目滔滔不绝。

  依照本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少、蒸发量高、农业灌溉需求大,防蒸发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尹飞虎院士团队通过建立不一样的尺寸的蒸发池,对不同覆盖材料、覆盖度进行水源防蒸发实验,对比最优选方案发明浮饼,有很大效果预防蓄水池水体蒸发,为实现高效节水建设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裴胜钊指着蓄水池上漂浮的浮饼,向记者介绍,“我们去年做了一个预实验,通过浮球、浮盖、浮板之类的覆盖材料来初步选择,根据抑制蒸发、抗风浪、稳定性结果进行考量,自主设计浮饼。目前已经申请发明专利,现在投入实验阶段,观察使用效果如何,效果理想打算在水库大面积使用。”

  据悉,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农作物主要以种植红枣为主,连队95%的职工群众收入来源依靠红枣。多年来,土壤盐碱度高,如何破解盐碱地种植高产优质红枣成为主体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靠水。十八连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用大水“洗”盐,“压盐沥碱”,一年大水漫灌3到4次,1亩地一年需水800到1000立方米,这对极度缺水的南疆地区来说,不仅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影响红枣生长品质。加强田间管理,抓好水肥一体化管理,高效节水灌溉就显得十分重要。

  “全连大概80%都是红枣,大面积都是大水漫灌,没有滴灌模式。从去年开始,尹飞虎院士项目落地十八连,大家都很期待。大水漫灌比较浪费水资源,使用滴灌技术,节水又省时,特别方便。”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高宏伟对这个项目十分看好。

  今年,院士科研实验基地项目真正开始试运行,试验基地辐射周边红枣地300多亩,采取枣园地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水肥输送到红枣根部,高效施肥,实现节水灌溉,提高农作物品质。

  谈到滴灌水肥一体化的优势?裴胜钊侃侃而谈,他表示,“地下滴灌针对于漫灌来讲,最大的优势可以让作物直接吸收水分和养分,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提升枣树产量和品质。地下滴灌要节水15%至20%以上,更节省本金。”

  近年来,师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以水定地,破解农业灌溉用水瓶颈,通过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全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一直在优化水资源合理配置,让昔日“盐碱地”逐步成为职工群众的“致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