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8 来源:安装场景
·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马上就要来临的场景时代》一书中大胆断言,“未来的25年,互联网将进入新的时代——场景时代”。这一论断,得到中国学术界的呼应。有学者觉得,移动互联时代是一个场景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媒体、关系媒体和服务媒体,围绕的都是“场景”这一新的核心要素。换言之,媒体在移动时代的争夺,就是对场景的争夺。
在有关场景的研讨中,美国学者梅罗维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节点。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媒介的勃兴和覆盖,传统的研究理论已经没办法支撑媒介对社会行为影响的阐释。这样一个时间段,梅罗维茨的《消失的地域》应运而生。“媒介场景理论”作为该书的理论支点,继承发展了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戈夫曼被称为早期的场景主义者。在他的理论图谱中,任何一个人都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通过你自己所处的情境,比如“前台”、“后台”,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拟剧理论为以往抽象、宏大的社会理论引入了独特的分析路径,但因为经验主义的倾向被诟病为缺乏逻辑。“媒介即人的延伸”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的主要概念。他认为,不同的媒介是不同感官的延伸。新媒介出现后,会引起人的感觉的改变,进而影响人的意识,最终影响人的行为。麦克卢汉的论述虽然阐释了媒介与行为的关系,却缺乏对场景中介意义的足够讨论,更多的是停留在“洞察”的思辨性层面。
电视的出现,模糊了前台与后台的界限,也促成了私人情境与公共情境的合并。不同场景的融合,驱动着人们不得不采取一种适应新场景——“中区”的新行为。顺着这一思路,梅罗维茨在“将对媒介的探讨同与地点有关的场景的探讨联系起来”的观点基础上,构建出“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的关系模型。他认为,新媒介的大量引入和普遍的使用,可以重建大范围的场景,并延伸出适应新的社会场景的新行为。
梅罗维茨的场景理论也赋予“场景”一词新的内涵。他突破了戈夫曼所理解的场景就是教堂、咖啡馆、诊室等物理隔离地点的空间概念,积极导入了“信息获取模式”——一种由媒介信息所营造的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这不是一种空间性的指向,而是一种感觉区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内学者有时候也将梅罗维茨的“场景”(situation)译为“情境”。
斯考伯等人的考察是场景理论的又一次发展。梅罗维茨区分了“作为文化环境”的媒介场景与“作为内容”的具体场景,但缺乏足够论述,也难以解释互联网时代空间与情境、现实与虚拟、公域与私域等诸多场景的重叠耦合。媒介革新的本质是技术的发展,斯考伯提出,互联网时代的“context”应该是基于移动电子设备、社会化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提供的一种应用技术,以及由此营造的一种在场感。
斯考伯的“场景”,同时涵盖了基于空间的“硬要素”和基于行为与心理的“软要素”,这种具体的、可体验的复合场景,与移动时代媒体的传播本质契合,也更加尊重了“人”作为媒介与社会的连接地位。
场景的价值日益被移动时代的媒体所重视。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强调内容生产,流量成为考核指标。PC互联网时代,社交行为背后聚集的用户成为媒体最宝贵的财富。以用户为中心,顺势成为媒体互联网运营体系的核心所在。移动互联时代,特别是随只能设备的广泛普及,适配用户的特定场景及需求成为新的理念引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不仅要理解特定场景中的用户,还要能够迅速挖掘用户在特定场景中的信息需求或服务需求,进而推送相应的产品。
信息或服务的挖掘与推送,决定着适配的水平,也检验着移动媒体能否达到“场景即入口”的应用目标。目前,“场景应用”慢慢的变成了移动媒体竞争的主要领域,诸多互联网公司慢慢的变成了该领域的先行者,并开发出消费的人在生活、工作、学习、就餐、购物、娱乐等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产品。例如,百度地图除了基本的地图功能外,还具有强大的周边服务能力。前者以基于位置服务的系统为基础,达成了产品的“连接属性”;后者囊括了用户的不同场景需求,比如车主服务、休闲娱乐、美食餐饮、酒店住宿、医院药店、商业购物等,达成了产品的“功能属性”。
基于地理位置的场景应用,也成为不少移动媒体努力的主要方向。比如新华社推出的“我在现场”新闻客户端。但这些努力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从类型上来看,目前的“场景应用”尚停留在标准化适配层面,即针对用户群体在某个特定场景中的普遍性、一般性需求,进行信息和服务的提供,很难达到个性化适配的层次。换句话说,对用户的实时状态、生活惯性、心理健康状态、体验追求等行为与心理的场景“软要素”还把握不够。这是场景应用开发的现实难题,也塑造了“场景应用”的未来方向。
未来的场景应用能够最终靠可穿戴设备、蓝牙智能信号App、移动电子设备传感器等技术趋势来进一步精确识别场景,以适配用户的需求。“谷歌眼镜”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案例。虽然被批评只是“半成品”,但谷歌眼镜强大的场景感知操作系统却引发了人们的兴趣。按照设计思路,这套操作系统将通过红外线视觉传感器获知使用者的位置、活动以及暗含的意图——它会知道你当时是在行走、跑步、购物还是开车,并依据这一些信息进行数据处理,提供对应的信息,产生适配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对此,斯考伯曾不遗余力地宣传说,“若干年后当人们回首过去时,会纳闷没有谷歌眼镜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但谷歌眼镜在走上市场不久后即退市,除了技术的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能会涉及隐私问题而被消费者排斥。不过,谷歌眼镜失败并非毫无意义,它起码也显示出:对于场景的开发应用,在寻求精准与个性的适配时,也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与节制。这是方向,也是困境。